“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近日,云南省边境某地,一场已扫雷区交接仪式隆重举行,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的扫雷官兵高唱《强军战歌》,顺利将1万多平方米安全土地移交给当地边民。
1个月前,大队接到上级情况通报:“边境联防所巡边民兵,在边境巡查过程中发现爆炸物,给当地边境巡查和边民耕作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资料图)
为确保边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大队听令而动,派出20名官兵奔赴风险区域,开展扫雷作业。
“信号稳定,保持联络。”作业开始的前一天,大队长李岗穿戴好防护装具向密林深处走去。在一片新的雷区作业前,扫雷大队的干部会第一个深入雷区,将雷区位置、面积、环境、爆炸物种类等第一手情况探明。对于他而言,眼前陌生的河流,发现的每一条道路,都要通过对讲机准确无误向雷场外传达,为扫雷方案的制订提供信息支撑,也能为身后战友在扫雷作业中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领导干部第一个踏进雷场“跟我上”,复杂危险的情况党员干部冲在前面“让我来”,一直是扫雷队的传统。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生死考验,无论多次执行扫雷任务的老兵,还是初上雷场的新兵,他们都不惧危险,敢于和死神掰手腕。
此次任务作业区毗邻边境线,丛林密布,眼前尽是悬崖峭壁,车辆无法通行,扫雷爆破筒和装备器材只能通过人背肩扛的方式运送至作业点。
第一天作业,蜿蜒崎岖的山路就给战士董仕锴留下了深刻印象。受雨水冲刷,原本上山的小路已被土石掩埋,形成了一个接近60度的陡坡,董仕锴拉着安全绳正吃力地向坡顶攀爬,没想到一脚踩在了松土上,导致爆破筒背带滑下肩膀,所有的重量瞬间集中在身体一侧,他一个踉跄,头朝下重重地摔了下去。紧要关头,他一把拉紧安全绳,看着距离头部仅30厘米的树桩,战友们都替他捏了一把汗。喘了口气,调整一下状态,董仕锴继续向坡顶爬去。
除了险峻的道路,对扫雷官兵威胁最大的还是匿影藏形在雷场上的爆炸物。排雷如同“刀尖跳舞、虎口拔牙、鬼门闯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与地雷爆炸物打交道的扫雷官兵,是离生死最近的人。
“滴嘟、滴嘟……”正当作业手张中君搜索前进时,手中探雷器发出了清晰的变音,这也意味着探框下有较大的金属物。他轻轻拨开杂草,一根生锈的铁丝出现在视线中,而铁丝的另一端埋在树根下的土里。凭借多年扫雷排爆的经验,他立刻警觉起来,顺着铁丝小心翼翼地探排后细致挖掘。果然,在两米开外铁丝的另一头,牵拉着两枚手榴弹的拉环,虽然埋藏在土中很久,但一受力两枚手榴弹还是有爆炸的风险。
“报告大队长,发现一组绊发设置手榴弹。”张中君确定爆炸物位置后,立即向指挥员报告情况。
“这两枚手榴弹布设在巡逻便道一侧,拌线已经被植被遮蔽,很难被发现,如果边民和巡逻人员经过,后果不堪设想。”经过讨论,扫雷官兵采取原地诱爆的方式将两枚手榴弹成功销毁。
雷场上一次次化险为夷,离不开扫雷官兵精湛的专业技能,在危急关头一次次向险冲锋,体现的则是“你退后,让我来”精神的赓续传承。
“雷场虽然危险,但只要踩着班长的脚印我都会特别安心,按照操作规程一步步来,地雷和未爆物也不是不可战胜的……”按下起爆按钮的那一刻,对于第一次处置爆炸物的向登辉来说,就是收获了一次宝贵的扫雷经验。从他坚毅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已做好接过扫雷除患“接力棒”的准备。
经过20余天的连续奋战,官兵累计诱爆销毁各类爆炸物6枚(发),打通抵边横向巡逻路4.2公里,恢复安全耕地1万余平方米,为边境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和军地执勤人员管边控边扫除了安全隐患。
“太感谢你们了,等明年甘蔗成熟了我一定要送去给你们尝尝!”因为有地雷,村民殿技书家的地已经荒废了一年,想着马上可以种上甘蔗,他格外激动,握着扫雷官兵的手连连道谢。
“扫雷部队为我们清排了巡逻通道,也确保了土地的安全,我们以后巡逻和干活就安心多了。”交接仪式现场,护边员金国林激动地说。
“扫除雷患,还边疆一片净土是我们扫雷兵的天职,如果还有类似险情,我们将闻令而动,继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不惧生死,向战而行,当好杜富国精神的传人。”中队长卿圣和在交接仪式后表示。
这次任务,只是这支部队近年来执行扫雷排爆任务的一个缩影。从2015年组建成立以来,以“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为代表的扫雷官兵,牢记职责使命,继承和发扬“不怕艰难困苦、不计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勇扫雷障为人民”的扫雷精神,在祖国西南边境上、在国际维和扫雷任务中、在上百起未爆物处置任务中,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铮铮誓言。
孔康谊 李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博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