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资料图】
第91卷 中宗元皇帝中
太兴三年(庚辰,公元三二零年)
本文重点:
俗话说:升米恩,斗米仇。意思是说如果别人在危难的时候你给他一些帮助,他会感激你。可如果给人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如果给的再多一些,让对方感到一生穷其所有都无法报答的时候,那么对方可能会起杀念。赏无可赏之时,也就是大难临头之际。
原文:王敦杀武陵内史向硕。帝之始镇江东也,敦与从弟导同心翼戴,帝亦推心任之,敦总征讨,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后敦自恃有功,且宗族强盛,稍益骄恣,帝畏而恶之。乃引刘隗、刁协等以为腹心,稍抑损王氏之权,导亦渐见疏外。中书郎孔愉陈导忠贤,有佐命之勋,宜加委任;帝出愉为司徒左长史。导能任真推分,澹如也,有识皆称其善处兴废。而敦益怀不平,遂构嫌隙。
王敦和王导的两种性格,两种处事方式,体现了一个人性的特点。
如果你对一个人好,就只能一直好,稍有一点不好,就会有嫌隙和龌龊滋生。
俗话说:升米恩,斗米仇。意思是说如果别人在危难的时候你给他一些帮助,他会感激你。可如果给人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如果给的再多一些,让对方感到一生穷其所有都无法报答的时候,那么对方可能会起杀念。赏无可赏之时,也就是大难临头之际。
对这段历史我们从两个角度分析。
首先,站在司马睿的角度。司马睿这么做还算是一个明主,至少算是一个仁厚之主。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如果一个大臣或者一个家族的权势太大,皇帝对他倚重太深,那么皇帝是害怕的,因为这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固。司马睿处理的算是很厚道,他没有对王家打击陷害,而是用刘隗、刁协来分担王家的势力,确保自己位置的稳固。如果换做朱元璋,估计王家就要大难临头了。
其次,站在王导和王敦的角度。他们面临两种选择,其实他们两人各自做了不同的选择。王导“善处兴废”,就是说性格比较随意,司马睿用王导,王导就尽心尽力,不用王导,王导就回家闭门读书,安分守己,淡然处之。反观王敦,他是“益怀不平”,王敦愤愤不平,东晋天下都是我们王家打下来的,你司马睿就是我们王家扶植上去的,现在得势就要分我们的权,你算什么东西?所以王敦开始积极筹备,积攒军政实力,起了争心。
其实,王与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王家没有司马睿这张牌,他们名不正言不顺,不会有广阔施展的舞台。司马睿如果没有王家的支持,特别是前期王导的支持,估计也很难走到如今这个地步。所以我们不管是站在忠君思想的角度,还是站在合作共事的角度来评判这件事,个人认为司马睿和王导两人的处事方式才是理智的。王敦偏狭了!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王敦想自立很难立足,他离不开司马睿这个“马”字招牌,不管他军力有多么强大,天下百姓还是认“马”不认“王”,这是天下大势。适当的退让,给皇权一个安全空间,其实就是给自己空间。
我们常说合则两利,争则两分。如果王敦有王导的胸襟气度,如果司马睿有秦孝公的心胸气度,两方联合,团结江南士族,一心支持北伐,中兴大业有望。但是两两相斗,导致东晋内部人心涣散,北伐无力,眼睁睁看着北方被胡人逐一蚕食。想来令人愤恨!
东晋、南宋,历史何其的相似。
原文:初,敦辟吴兴沈充为参军,充荐同郡钱凤于敦,敦以为铠曹参军。二人皆巧谄凶狡,知敦有异志,陰赞成之,为之画策。敦宠信之,势倾内外。敦上疏为导讼屈,辞语怨望。导封以还敦,敦复遣奏之。左将军谯王承,忠厚有志行,帝亲信之。夜,召承,以敦疏示之,曰:“王敦以顷年之功,位任足矣;而所求不已,言至于此,将若之何?”承曰:“陛下不早裁之,以至今日,敦必为患。”
王敦上书为王导辩解,王导作为中枢重臣,看到上书后没有拆封,原件退回给王敦,意思很明确,我跟你不是一条船上的,划清界限!
王敦也摆明了就要拉王导上贼船,再次把上书发到建康。
司马睿也无奈了。王敦往年的功劳很大,但是给他的也够多了,他还不满足,索求无厌,该怎么办啊?难不成真让我把位置让给他?
司马承说:“陛下早就该限制王敦,事到如今,王敦一定会作乱!”尾大不掉之势已经形成,司马承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司马睿要的是解决方案,司马承表达的是情绪,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替司马睿下定了决心。要开始对王敦采取一些措施了!
备注:司马承是司马睿的堂叔,司马睿的老爷爷和司马承的爷爷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