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节能提效放在能源战略之首,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近日在2023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指出,务实推进节能提效工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抢占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战略制高点必须重视的工作。
当前,“双碳”战略持续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是将“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5%”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约束性指标之一。杜祥琬认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推动节能提效。
进一步降低碳强度
(资料图)
杜祥琬指出,“双碳”目标的提出宣告了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和雄心,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开始落幕,新的发展范式兴起,将创造人类新的现代化模式,为中国和世界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繁荣。
“双碳”目标具体如何实现?杜祥琬认为,首先是节能提效。“节能提效是我国能源战略之首,是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给安全、环境安全、气候安全的要素。在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是减排主力。”
国际能源署估计,本世纪末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到2摄氏度,需要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中,节能提效可贡献40%。“而实现我国降低能源强度和排放强度的目标,节能提效将同样贡献‘大头’。”杜祥琬说。
在杜祥琬看来,实现碳达峰的基本路径之一,是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碳强度,即降低单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近年来,我国在降低能源强度方面已有不少进步。2010年,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2021年该数字变成1.5倍。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碳排放,也就是能源强度和碳强度都偏高,实现这两个强度的逐步下降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坚持节约优先的基本国策,将节能作为‘第一能源’的同时,还可以将节能减排作为关键指标纳入现代化能源体系和地区发展规划,通过有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合理布局,加快压减‘双高’工业产能,提升整体用能的效率。同时,还要健全能源管理和节能提效法律法规,加强对余能、余热、余冷的回收利用,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杜祥琬指出。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是实现碳达峰的一条基本路径。杜祥琬表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已经完成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格局转型,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脱钩,切实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相对油和气,我国煤炭储量较丰富,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是第一贡献者。但在富煤、缺油、少气的固有条件下,要对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有新的认识。”杜祥琬强调,我国还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禀赋,目前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构成了能源转型的坚实基础。
“在此背景下,应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社会发展水平、能源资源禀赋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杜祥琬说,以“东数西算”工程为例,我国很多暂时不可缺少的高耗能产业,可以挪到西部地区,充分利用西部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发展这些产业。
杜祥琬进一步指出,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产能规模提升,包括产能控制、工艺升级、能效提升和能源替代,推动“两高”行业低碳转型,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以钢铁、水泥行业为例,目前我国钢铁、水泥产量都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要在控制新增产能的同时,提高能源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要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强化战略引领,加快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这样既有利于节能,又能够吸纳就业。”
电气化是促进能效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应以电能替代和发展电制原料燃料为重点,大力提升重点部门电气化水平。如钢铁行业发展电炉炼钢、氢冶金,交通行业加快发展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杜祥琬建议。
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驱动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杜祥琬呼吁深度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金融支持,把握好政策节奏,从资源依赖逐步走向技术驱动。
他提出,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由“无废城市”试点走向“无废社会”,无废并不是没有废物,而是废弃物源头减量化和高比例资源化利用。“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回收废钢渣、矿渣,使钢铁业从长流程变成短流程,大幅降低黑色冶金的煤炭消耗,达到节能和减排的双重效果。”
数字技术对各领域节能提效同样具有加速作用。杜祥琬建议,全面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赋能各行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促进用能领域智能化、洁净化升级,推进数字化降碳和碳管理应用,助力企业结构优化。同时,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包括智慧能源、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制造等都需要发展数字化技术。
杜祥琬认为,能源电力系统效率提升是节能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带动全社会节能的有力抓手,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加快能源系统的效率提升。应充分利用“云、大、物、移、智、链”等信息化新技术,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促进能源生产和需求的有效匹配,实现横向功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高效互动,提升能源总体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驱动的过程中,我国部分项目已获得初步成效。例如在燃煤发电领域,我国能效水平已位居世界第一。“十几年前,发1千瓦时的电要消耗400g标准煤,现在已经进步到平均值为300g标准煤,能效最高的厂可以降到248g标准煤。如果全国煤电厂都进步到这个水平,用于发电的煤炭消耗量就可以减少10%。”杜祥琬说。
关键词: